南京邮电大学三下乡:探寻历史,绘就未来

  8月5日,南京邮电大学云港绘梦乡建团实践团队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镇大树村,以墙绘形式活化当地红色资源。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团队以五师陈列馆、刘少奇旧居等红色资源为依托,通过艺术墻绘、红色故事交流的多元形式,探索“以艺育人”新路径。通过这些举措,让红色文化在乡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初入大树村,了解英雄事迹

初入大树村,村支书熊正民热情地接待了实践团队,并向团队介绍了刘少奇同志的事迹。

1942年春,刘少奇同志化名胡服在大树村居住了25天,在此期间,他指导革命工作,心系村民生活,教大家认字、搞斗争,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村支书的介绍,让团队成员对刘少奇同志的伟大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引发了大家对参观刘少奇旧居的期待。实践团在走访村民时候得知刘少奇同志深入调研,成功推动当地建立起第一个雇工组织—职工会,带领群众开展“双减“运动,使村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有位老人向实践团感慨道:

“唉,我们老了,这些事慢慢也就没人知道了。

参观纪念馆,聆听历史回声

1938年,大树村就成立党支部,是赣榆区较早成立党组织的村庄之一,也是有名的红色堡垒村。纪念馆内陈列有早年作战工具、简易会议室复原场景等老物件。实践队员们围在旁边,仔细观察着这些作战工具锈迹斑斑的表面,这些旧物诉说着刘少奇同志心系家国大事的事迹,成员们深深体悟到刘少奇同志一心为民的爱国精神。成员感慨地说:“看着这些旧物,就能想象到革命的艰难,刘少奇同志和战士们在那样的条件下还能坚定地为国家和人民奋斗,这种精神太令人敬佩了。“队员们听着介绍,一边不时交流着自己的感受,深刻体会到这段历史的厚重和自己肩负的责任。

提笔绘风采,勾勒乡村新貌

为史好的宣传当地红色资源,实践团决定以墙绘的形式绘制当地历史故事。绘制的过程中,村民纷纷驻足观看,交谈起他们所熟知的历史:诶,这不是刘少奇同志当时在这里带领我们搞双减“运动吗?“是啊,我还记得当时我妈和我说当时开会时大家可激动了。“团队成员表示,创作过程中系计收集村民口述历史素材12条。

墙绘创作期间,团队得到当地村民支持。多位村民为志愿者提供饮用水、遮阳工具,为墙绘场景还原提供了参考。据此调整了人物神态、场景布局等细节。最终完成的墙绘长10米,采用写实于法,左侧呈现刘少奇同志与村民议事场景,右侧以党旗图案衔接。熊正民表示,墻绘完成后,已有村民主动带孩子参观,“成了村里又一个红色教育点。

路前红色交流,传承红色基因

活动期间,团队还进行红色交流活动,通过现场讨论的形式,和村民回忆当地红色历史事件及革命人物事迹。团队成员讲起革命故事时,一位大爷接过话茬:“当年刘少奇同志就在村里住,教大家认字、搞斗争,俺们忘不掉他!“另一位村民也点头印证:“是啊,我听老一辈说,刘少奇同志还经常到村民家里走访,了解大家的生活困难。“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补充着那段难忘的历史。

实践团队负责人称,此次活动是“以艺育人”的一次尝试,成员感慨今天才真正理解“奋斗”二字的重量—既是先辈们在艰难岁月中的挺身而出,也是当代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动担当。如今,这面绘已成为大树村的“红色课堂”,已有超过半数村民前来驻足打卡,村书记熊正民在后续联系中说:“墙绘是个纽带,把大家伙儿的心聚得更紧了。”

By admin